双合盛五星:京城创业传奇,三顾茅庐成就“京城第一啤”
发布时间:2023-08-04 10:31
北京一直以来对啤酒情有独钟且青睐有加。自上世纪70年代末,人们拎着暖瓶排着长队抢购散啤的大场面,到如今随处可见"啤酒肉串侃大山"的市井小景,喝啤酒早已融入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。在提及北京的本土啤酒品牌时,稍微年长一些的人必然会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双合盛五星啤酒,然而这个品牌名字却销声匿迹多年,难觅其踪影。双合盛五星啤酒的创业史,承载着许多曲折往事,它为何后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?让我们边品尝着啤酒,边一同探讨这个问题。
双合盛五星的两位创始人:郝升堂、张廷阁
张廷阁,号凤亭,1875年10月4日生于山东省掖县石柱栏村。张庭阁是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民族资本家,崇尚“实业救国”,通晓俄语。1896年张廷阁从烟台乘海船逃荒去海参崴投亲谋生,1912年,张廷阁兑出海参崴的商铺,来到哈尔滨经商。1927年,张廷阁的企业资本银币182万元,成为哈尔滨商界首富,被选为哈尔滨商会总会长。1945年9月,曾任哈尔滨市政府临时市长。
郝升堂原是山东掖县人,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闯关东去了东北,后来在海参崴打工挣到了钱,就在哈尔滨与张廷阁合作开办双合盛,1915年郝升堂来到北京开办了双合盛啤酒厂,厂址在今广安门火车站北边的手帕口南街因为是与张廷阁二人合作,所以厂名叫双合盛。
“双合盛”的萌芽
光绪年间,山东发生大旱,两位仁人志士随着众乡亲背井离乡,逃离山东来到东北地区。为了维持生计,他们被俄国人骗到西伯利亚的金矿做苦力。然而,无法忍受这种艰苦的非人生活,兄弟俩决定一同逃往海参威车站,艰辛地谋求生计。起初,他们在车站当搬运工,随后凭借些许积蓄开设了一家杂货店。为了祈求生意兴隆、财源茂盛,兄弟俩将店名定为"双合盛"。这个名字寓意着两人合力经营,希望生意兴旺。到了1904年,"双合盛"在兄弟俩的精心经营下逐渐壮大,成为一家实力相当雄厚的企业。
民国初年,受到当时"实业救国"思潮的影响,两人回到国内发展。1915年,在京城创建了中国民族工业历史上的第一家啤酒厂,名为"双合盛啤酒汽水厂"。紧接着,张廷阁在当时的"民国政府农工商部"注册了该厂生产的啤酒和汽水的品牌标识为"五星",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创的第一个啤酒品牌。这一举措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老字号品牌地位。双合盛五星啤酒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经典品牌,沿袭至今。
郝升堂初次结识张廷阁,彼此感觉宛如他乡遇故知。原来,两人均来自掖县,柳行村和石柱栏村相距仅几里路。尽管郝升堂自认并非精明的生意人,但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却可谓典范。他一生坚守着“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”以及“和气生财”的原则。张廷阁来到双合盛后,得到了郝升堂的信任和重视。在双合盛的经营大事中,郝升堂总是让张廷阁出谋划策,重要的交易也交由张廷阁出面洽谈。随后,郝升堂委任他担任双合盛的副经理,并授予他全权经办双合盛的一切业务。
双合盛的老股东们把郝升堂比作刘备,把张廷阁比作诸葛亮,把郝升堂多次诚心邀请张廷阁到双合盛工作比作 “三顾茅庐”。
中国民族资本创立的第一家啤酒厂
1914年,张廷阁闻听北洋政府准备在北京开办公用电车事业 ,便与海参威的几个华侨资本家集资,准备承办北京的公用电车事业。然而,在接洽时却受到北洋政府的排挤、刁难,令张廷阁等人大失所望。其他几个人都携款返回海参威了,张廷阁没有急于回去。经过多方联系和努力,他最终在北京购买了一家工厂。这家工厂原本是一家啤酒汽水厂,位于北京广安门外南观音寺11号,总面积1.4万平方米,拥有612间生产用房。除了总厂外,还有西、南两个分厂,所有厂区都配备有轻便铁路,并拥有全套的机器设备。北京双合盛啤酒汽水厂成为双合盛由商转向工业的第一个工厂。
“双合盛”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发展,主要是张廷阁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手段有独到之处。他注重长远利益,不断积累资金,扩大生产规模,更新设备;他大胆使用有管理能力的高级职员和技术人员,十分重视产品质量,千方百计创名牌、保名牌;他亲自检查产品的质量,几十年如一日。有人说《闯关东》中主人公朱开山,就是当年莱州闯关东的张廷阁。电视剧《夜幕下的哈尔滨》中的卢运启,也是当年闯关东的张廷阁。莱州民国爱国实业家张廷阁的确同朱开山、卢运启一样,都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、一般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、一腔爱国为民的忠贞情怀。
创始人的情怀—五星啤酒
五星的来历带有传奇色彩。创始人张廷阁和郝升堂身处异国他乡,目睹了当地高品质的产品和更先进的技术,为了带回自己的国家,他们不辞辛苦,追求创新。五星品牌的选择并非偶然,当时人们普遍认为“五星”寓意高档,代表着卓越的品质。星为金色,与啤酒的色泽相近,因而以星喻酒也十分贴切。张廷阁和郝升堂创立五星啤酒,他们的初心是将那些高品质的产品、先进的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,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五星啤酒的成功并非仅仅在于品牌的美誉,更在于创始人对质量和技术不懈的追求。正是有了这份情怀,五星啤酒在中国人心中扎根,成为一代代人喜爱和推崇的经典品牌。
然而,五星啤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图案和国旗俗名—五星红旗,并没有必然的联系,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。但正是这种巧合赋予了五星啤酒一层庄严神圣的色彩,人们将五星啤酒自然地视为中国的国酒。再加上五星啤酒被列为国宴用酒,高级与神圣的色彩就更加浓厚,使其在国际间更加显赫。
消费者认同成就五星啤酒盛名
五星人对待五星啤酒,不存在珍藏古玩和古代秘方的“ 保守性”,他们认为五星啤酒盛名不是老产品偶像带来的,不是人们盲目迷信五星啤酒形成的,而是五星啤酒质量和口味符合了人们的需要。只有酒从人好,人不会符合酒。符合人的要求越近,盛名越高,反之,盛名也可以倒。五星啤酒盛名的真谛是最大地满足消费者的爱好。五星啤酒起源于捷克工艺,色香味属宇浓重型。50年代,北京的人力车工人即、使在东城拉客,午饭也赶回宜武区,以便喝上一杯五星啤酒,他们认为五星啤酒含糖高,“既解揭,又解饿”,比喝其他啤酒“值”。五星人并未被这种现象冲昏了头脑,他们有着一副灵敏的透视消费需求的眼光,早在50年代末期,他们就已经意识到消费倾向变化的方向— 由浓重型啤酒向清爽型啤酒转化。及时增加了低度、清爽啤酒的品种。进入60年代,消费的变化逐渐明朗化,在投有国外系统的技术资料、没有技术投资的情况下,五星人几乎在黑暗中摸索,不断改进五星啤酒的工艺,历经十年的努力,成功地将著名品牌特制五星啤酒转变成清爽型,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。
五星80年代的辉煌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京城百姓喝啤酒基本上就认“五星”这个牌子。五星啤酒占据了大半的市场份额。改革开放给这个老字号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,期间联合公司成立,联营厂于1992年达到42家,年生产啤酒共100余万吨。1992年11月30日,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集团公司成立,具备了年产18万吨的生产能力。
2007年春天,"双合盛"位于南观音寺(今手帕口南街)的老厂地皮被东家卖给了某房地产商,整个厂房不久便开始拆迁。等一些有心人赶到,想再看一眼这个给他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厂区时,偌大的百年老厂内,被拆得只剩下一座麦芽楼(也称糖化楼,为啤酒酿制车间)孤零零地伫立在那儿。这座建于1915年的北京仅存的啤酒酿造史上的旧民族工业遗迹,也在那年的劳动节前夕,被一夜之间夷为平地。这一年是双合盛五星建厂的第92年,双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厂带着他百年的骄傲与沧桑,轰然倒在了粉尘之中。
五星啤酒荣耀回归
如今的双合盛五星啤酒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捞起,是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控股二级子公司,目前拥有“紫禁城、双合盛 、五星、龙象”4个啤酒品牌。
双合盛五星啤酒公司目前逐步实现了工艺、设备的全面更新,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啤酒生产技术。如今,双合盛五星啤酒厂的生产线上运用着自动化、智能化的高端设备,使啤酒的酿造过程更加精确高效,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。
双合盛五星啤酒走进了现代市场,面向全国拓展。以优质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喜爱,成为众多文化活动、商务洽谈的重要酒品之一。在技术创新方面,双合盛五星啤酒积极开展研发工作,不断推陈出新。通过引进、消化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,结合本土特色,不断推出新口味、新品类的啤酒产品,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。
双合盛五星啤酒集团公司已不再仅仅是一家传统的啤酒生产企业,而是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综合性企业。它肩负着复兴百年民族品牌使命的重任,秉承着传承至今的艰苦奋斗精神,以创新、务实、诚信的品质,不断为打造民族品牌贡献自身力量。
如今,每一瓶双合盛五星啤酒都寄托着历史的厚重,蕴含着百年企业的智慧和坚持。它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,也成为民族自豪的象征。双合盛五星啤酒公司将继续不断进取,追求卓越,与时俱进,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的体验,为中国啤酒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!